蝴蝶蘭於1750年發現,已發現七十多個原生種,大多數產於潮溼的亞洲地區。在中國臺灣和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都有分佈。其中以臺灣出產最多。
蝴蝶蘭屬是著名的切花種類,蝴蝶蘭是單莖性附生蘭,莖短,葉大,花莖一至數枚,拱形,花大,因花形似蝶得名。其花姿優美,顏色華麗,為熱帶蘭中的珍品,有「蘭中皇后」之美譽。
生長習性:蝴蝶蘭出生於熱帶雨林地區,本性喜暖畏寒。生長適溫為15~20℃,冬季10℃以下就會停止生長,低於5℃容易死亡。原產馬來西亞熱帶地區的蝴蝶蘭屬蘭科蝴蝶蘭屬,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
高溫高溼河川海岸邊的森林樹木是蝴蝶蘭附著生長的地方。蝴蝶蘭由於其生理結構可以保護自身在低溼狀態下受到的應力影響,但是在太溼的環境下,高溫高溼往往相伴著病害。最適宜的相對溼度範圍為60%~80%RH。
蝴蝶蘭的繁殖方式:蝴蝶蘭繁殖方法主要有播種繁殖法、花梗催芽繁殖法、斷心催芽繁殖法、切莖繁殖法和組織培養法五種。
播種繁殖法:此法能繁育出大量優良的種苗,而且不易傳染病毒和其他病害,還能利用雜交的手段來培育更優良、更新奇、更多花色花型的新品種。
自然播種法:將已開裂蒴果散發出來的種子播於親本植株的花盆中,這是由於親本植株的植料中或許存在有蝴蝶蘭種子發芽時所必要的共生菌。自然播種法簡單易行,無需複雜的無菌程式和操作工具,適用於一般家庭蝴蝶蘭種植者,但此法成功的機會甚微,極少應用。
無菌播種法:方法是先將未裂開的成熟蒴果洗淨,然後置於75%~90%乙醇或氯仿中浸2~3秒,再用5%~10%的漂白粉溶液或3%的雙氧水浸5~20分鐘。取出種子在同樣的消毒水中浸泡5~20分鐘。
然後用過濾的方法除去溶液,取出種子,再用細針將種子均勻地平鋪於已製備好的瓶中培養基表面。培養條件為光照強度2000~3000勒克斯,每天10~18小時,溫度保持在20~26℃。
9~10個月後,小苗長出2~3片葉子便可出瓶上盆栽植。此法是一項科學性較強的工作,一般在組織培養實驗室裡進行,或在規模大、管理嚴格的組培工廠裡進行。
花梗催芽繁殖法:許多品種的蝴蝶蘭在花凋謝後,其花梗的節間上常能長出帶根的小苗來,剪下另行種植就能長成一株新的蝴蝶蘭。可採用人工催芽的方法確保蝴蝶蘭的花梗長出花梗苗,用於繁殖。
方法是先將花梗中已開完花的部分剪去,然後用刀片或利刃仔細地將花梗上部第一至第三節節間的苞片切除,露出節間中的芽點;用棉籤將催芽劑或吲哚丁酸等激素均勻地塗抹在裸露的節間節點上;
處理後將蘭株置於半陰處,溫度保持在25~28℃,2~3周後可見芽體長出葉片,3個月後長成具有3~4片葉並帶有氣生根的蝴蝶蘭小苗;切下小苗上盆,便可成為一棵新的蘭株。
斷心催芽繁殖法:蘭株因凍害、蟲害、病害以及人為等因素而致使其生長點遭到破壞後,經過一段時間,會從蘭株近基部的莖節上長出1~2個新芽。可以利用這一特點來繁殖蝴蝶蘭。
具體的操作方法:將莖頂最高的心葉抽掉,注意要將莖尖生長點破壞,使其無法向上生長;傷口晾乾或用殺菌劑塗抹消毒滅菌,經過一段時間即能在近基部的莖節上長出2~3個新芽;待新芽長大並有根系從基部長出時,就可切下另行種植,成為一棵新的植株。
切莖繁殖法:切莖繁殖法的原理是破壞莖尖生長點,以誘發潛伏芽生長。蝴蝶蘭植株的葉腋處雖有潛伏芽1~3個,但多不能萌芽成株。可待植株不斷向上生長、莖節較長後。
再將植株帶有根的上部用消毒過的利刃或剪刀切斷,植入新盆使其繼續生長,下部留有根莖的部分給予適當的水分管理,不久就可萌生新芽1~3個(依植株本身的性狀及管理方法而定)。
如植株的莖較長,亦可考慮分切多段,只要每段有2~3節節間或長2~3釐米以上並有根一條以上者,就有可能長成一棵新的植株,但如果植株的根莖均已乾枯死亡,則此法無效。
組織培養法:採用組織培養法來繁殖蝴蝶蘭,可以獲得與母株完全相同的優良的遺傳特性。通過這種方法產生的蝴蝶蘭苗通過稱為分生苗或組織苗。用於進行分生培養的植物組織(外植體)可以是頂芽(莖尖)、莖段(休眠芽),也可以是幼嫩的葉片或根尖,但最常見的是採用蝴蝶蘭的花梗。
因為選用花梗作為外植體,不僅不會損傷植株,而且誘導容易。較老的花梗或已開花的花梗主要取其花梗節芽,而幼嫩的花梗除了花梗節芽外,花梗節間也可作為培養的材料。
家庭繁殖方法:將開花後花梗上的殘花連花梗剪去,注意保留未萌發的芽節(大約有三四節),把最上面一二節芽上的苞片小心除去,露出節芽,意不可傷及芽子。
取少量的催芽均勻塗在節芽上,若能將除去苞片後的傷口也塗抹蓋上,效果更好,將處理好的蘭花置於適宜的地方(能見光又不直晒),溫度需保持在25~30℃、溼度在75%以上,2~3個月就可長出新的花苗來,當新苗長到一定大小時,在其基部用薄膜包少域水苔裹住,當小苗長出二三根粗根時,即可剪下單獨種植。